医联体和医共体分不清楚?一文告诉你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现代医院院长网
2020-08-19

     医联体:你我本无缘分,为了政绩、品牌、技术,大家站在一起做做样子。随缘互相转介绍病人,随缘或根据合作协议安排一定的技术指导。


     医共体:我们因为人、财、物、考核指标等经济关系走在了一起,有着共同的经济目标与经济责任。我们要完成某个经营指标,每个人都必须出力。



01

医联体的前世今生


医联体从哪里来?

     医联体全称叫“医疗联合体建设”。

2010年上海印发医联体试点文件

     其实我国很早就有对医联体、医共体进行探索,早在2010年,上海市卫生部就印发了《关于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并提出了“通过医疗机构管理模式、医疗保险支付模式和市民就医模式的综合改革,探索构建以区域医疗联合体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目的是为群众提供安全可及的医疗服务 。

2013年,陈竺: 医改下一步重点是建立“医联体”

     2013年,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候曾表示“医疗改革下一步最重要的是让基层医院真正强起来,和大医院上下联动、沟通、最好是一体化的构架,就是‘医联体’”,虽然陈竺院士提出了医改下一步重点是建立“医联体”,但当年并没有落实性的文件。

2015年,分级诊疗提出探索医联体

     医联体又一次出现大众视野,并受到重视的是2015年。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探索建立包括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在内的多种分工协作模式,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单从“探索”二字上,我们能看到当年国家层面对医联体的建设还是处于很谨慎的阶段。

2017年,原国家卫计委发布医联体试点文件

     2017年,原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区域内,根据业务相关、优势互补、持续发展等要求,兼顾既往形成的合作关系,有关医疗机构通过双向选择、自愿结合的方式组建医联体。  

2017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医联体文件

     国家级医联体文件正式出台是在2017年,2017年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到2020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 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 使得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有力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并提出了医联体的四种模式。

2018年,医联体绩效考核方案出台

     2018年8月9日,国家卫健委下发《关于印发医疗联合体综合绩效考核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方案从顶层设计层面,对医联体建设提出了统一绩效考核标准、考核流程和考核要求。

医联体建设政策走向
     所以,医联体从试点到全面铺开,国家层面做足了调研和前期准备,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 截止到2018年,全国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患者达1938万例次,其中上转患者比上年同期减少15%,75%的医疗机构实现医联体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同时,全国已经形成了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4种医联体模式。

02

医联体和医共体的不同功能定位

     医联体走到今天,到底是紧密型还是松点松散型?叫共同体还是叫联合体呢?未来发展趋势又有什么不同,这是值得探索的话题。

     针对医共体和医联体的不同功能定位,杨燕绥教授开门见山地说出了她的观点“医共体要强调‘共’的是什么?‘共’的是健康,共的是居民常见疾病预防健康管理、慢病康复等;医联体要强调‘联’的是什么?‘联’的是疾病,基层解决不了的病要联大医院、大专家”

医共体功能定位:“共”的是健康

     医疗联合体是这样界定的,如果要达到基层县域以下50公里看大病、15分钟见首诊,医共体就要强调“共”的是什么?“共”的是健康、共的是居民见疾病预防,通过健康管理、慢病康复等让疾病远离居民。

     医共体常常是紧密的,因为它往往基于一定的背景和要达到一定目标,有了背景,这时候医共体作为一个组织把人财物资源信息整合起来,去实现这个目标。

     那么医共体的背景是什么呢?我们已经进入大家愿意投资健康的时期,中国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其实吃饭穿衣早就解决了,这时候就想买健康了”,正因如此,医共体作为一个组织,把要去把人财物各种资源整合,来达到提高居民健康指标这一终极目标。

     所以说医共体是紧密的,如果说一患者的健康档案锁在一个医院里,县里的医院谁都不能用,这就达不到目标,所以需要整合区域资源。资源整合后,这时候医共体建设就可以紧密也可以相对紧密,可以是一个法人;可以是上边有个集团理事会,还有几个法人,但是顶层对医共体的考核目标是整体考核的,这种紧密的模式我们称之为“医共体”,因为这种以健康为目标考核模式多在县域搭建,所以业内也称之为“县域医共体”。

     同时,医共体有三个特征:第一是有明确的区域性;第二是以全体居民健康为目标;第三是整合性,在这个区域里围绕着健康的目标,对所有的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

医联体功能定位:“联”的是病

     医联体是“联”的是病,重大的疾病,也就是说基层解决不了的病要找大医院解决,最后解决不了的危症找专家,做的事情是把一个病联起来。

     如果说医共体是扁平到家,那么医联体就是立体到位,所谓立体到位是找专家、找到能治的地方。因为一个病要大家联合起来去治,这时候就不能过分强调紧密,一紧密大医院就把门诊量吸上来了,最后一虹吸,人财物全上去了,医疗资源又倒置了。

     不得不说,近年,各地医联体建设的探索中,确实出现了大医院利用医联体建设跑马圈地的现象,这样就会出现大医院不断扩张,而每设立一张病床,它后面需要配备人才,因多少资源跟多少张床做什么手术,都有一个严格的匹配,所以这个时候,大医院跑马圈地后,就要盖楼房,接着做各种大小手术,患者多了再接着增加病床,就这样大医院进入了一个无限扩充的循环中。无形中会加大国家医保的支出,增加医院的运行成本,患者对医疗服务也没有获得感。

     所以,医联体“联”的是病,而且是疑难重症;对于常见病一定要留在基层,在医共体内解决。


03

读懂医共体,医联体发展趋势

     近年,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出现了倒三角供给与正三角患者需求本末倒置的矛盾,如下图所示,这是激发了深化医疗改革的迫切驱动力,亦是整合医疗服务体系的原动力。基于医疗资源的分布和患者的需求出现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态势,所以急需通过医联体建设来将三角正立。


如何摆正这个三角,医共体和医联体发展的顺序又应该是怎样?

     目前,医疗领域公认的一个问题就是,基层患者被虹吸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对家门口的医生不信任,所以医疗首先是要解决信任的问题,没有信任最后就会产生虹吸,杨教授提到“只有夯实医共体,才能进一步建设医联体”。

     在整合医疗资源初期,首先要夯实基层医院服务能力,让居民能在15分钟见首诊,包括社区专科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病管理、康复护理、安宁服务;然后在50公立里得到大病的医治,最后立体到位,疑难重症能找到专家解决。

     诚然,夯实医共体就需要技术支持、财政的供给、还有医疗资金的下沉,基层强了患者才有在基层就诊的理由,更不怕大医院虹吸了。

     目前医疗卫生服务的体系的建设,也正向着杨教授所说的方向发展,从夯实医共体开始。今年年初,马晓伟主任透露,2019年将建立500个县域共同体,此前召开的2019年全国基层卫生健康工作会也早已明确要求“每个县都要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的紧密型医疗集团”,并把“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纳入2019年的9大重点工作的第一个重点任务。

     所以,从目前趋势来看,在医联体建设方面,县域内会主功医共体建设,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服务,做好健康管理;大医院更强调医院的运转能力及科教研的能力。当我国医疗资源的配置,都以居民健康为中心,不以医院盈利为中心,我国健康的医疗体系也就形成了。



04

组织形式区别在哪里?

     一是医联体,是城市开展医联体建设的主要模式。以1家三级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若干城市二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1+X”医联体,纵向整合医疗资源。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医联体内人、财、物统一管理模式,促使医联体成为目标一致的共同体。不具备条件的,可在医联体内以对口帮扶、技术支持为纽带形成松散型合作,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二是医共体,是农村开展医联体建设的主要模式。重点探索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三是专科联盟,指医疗机构之间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形成的联合体。以一家医疗机构特色专科为主,联合其他医疗机构相同专科技术力量,形成区域内若干特色专科中心,提升解决专科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形成补位发展模式。横向盘活现有医疗资源,突出专科特色。


     四是远程医疗协作网,由牵头单位与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大力推进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二级、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


     我们这里表述的医联体一般是指不改变医院间组织结构的医疗联合组织。因此,它是以解决患者就医难、就医烦为目标的一个医疗互助系统。这是他的一个特点,也是他的初心。同时医联体的龙头医院或者核心医院也是以不改变基层医疗组织的属性,以及它原有的管理架构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个医疗共享与互助的指导系统。这样的一种医疗组织架构的系统,可以称之为医联体。


     三级医院在医联体中发挥的作用,应当是指导作用、帮助作用和无私支撑作用。因此,他更多地是优质医疗的输出与帮助。这是医联体的一种效能与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让中国三级医疗等优质资源下沉基层的一种有效的表达和输出方式。三级医院在医联体中的作用,应当是帮扶、支撑、指导,而不是组织的渗透与一体化的重建。医院为中心与连续性整合医疗服务体系


     如果说松散型医联体是“做朋友”的话,紧密型医联体则更像“一家人”。


医共体:全新的医疗组织架构

 

     医共体是指一个区域内的医院与其他医疗服务机构和组织联系在一起,重新组合,重新构建的一个整体性的全新医疗组织架构。其更多的是参考医疗集团的组织形式,运用核心医院的家族式,以大家长身份来整合与统筹集团内的医疗资源。同时重建集团内部的管理架构、组织系统和医疗服务的体系,以及相互之间的组织构成等等。它的主要特征是法人代表的统一性和医疗组织的紧密性关联。


医共体有三个特征:法人代表的统一性和医疗组织的紧密性关联。


     第一是有明确的区域性;


     第二是以全体居民健康为目标;


     第三是整合性,在这个区域里围绕着健康的目标,对所有的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


     医共体主要的并不是医疗联合体的属性,而是医疗集团组织的属性。因此,医共体的组织建设和构建,更多的是参考医疗集团的组织形式,运用的是核心医院的家族式,以大家长身份来整合与统筹集团内的医疗资源。同时重建集团内部的管理架构、组织系统和医疗服务的体系,以及相互之间的组织构成等等。


     可以说,医共体是一个全新的医疗组织形式,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医疗集团和一个重组的医疗新组织。这与医联体级的各自独立的组织结构和医联体只是围绕医疗服务的有效性而开展的医疗合作是完全不同的组织形式。可以说医共体与医联体在组织结构和管理架构的特征上两者都是完全背离的。因此,这完全是两种组织形式。医共体并不是医联体,其核心医院则是必然要通过渗透与控制来管理这个全新的组织系统。


     医共体我们讲医共体不是医联体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这两种完全不同形式与要求改革,各自归位,回归事物的本质。医共体就是要发挥医疗集团化改革的作用与优势,形成区域内全新的医疗新组织来开展崭新的医院管理与医疗服务。


     而医联体则是要不忘初心,充分发挥分级诊疗和区域内三级、二级与一级医院的各自独立功能,在一个区域内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并且通过合作共享、共建、共赢等,让区域内的医疗服务更加有效和通畅。


     医共体就是要发挥医疗集团化改革的作用与优势,形成区域内全新的医疗新组织来开展崭新的医院管理与医疗服务。而医联体则要充分发挥分级诊疗和区域内三级、二级与一级医院的各自独立功能,在一个区域内通过合作共享、共建、共赢等,让区域内的医疗服务更加有效和通畅.

◇ THE ◇ END ◇




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0755-23228976